原標題:更開放|逐條解讀今年11項金融開放措施和時間表:都是干貨
澎湃新聞記者 陳月石 胡志挺 葛佳 林倩 劉歆宇
市場期待已久的中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舉措4月11日全面揭曉。
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貨幣政策的正?;狈终搲?,一口氣公布了11項將在今年落地的進一步金融開放措施,并明確給出落地時間表:其中6項要大部分要在6月末完成,5項則在年底前推出。
論壇會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此外,繼滬港通、深港通后,中國還將爭取于2018年內開通“滬倫通”。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11條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滬倫通”的逐條解讀。
金融領域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落實的6項開放舉措:1。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解讀:過去,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要求是不得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這一紅線,源于2003年銀監會頒布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隨后,多家外資機構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入股中資銀行,而在持股比例上繼續放開、給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業松綁的呼聲也不斷出現。
2017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首次明確表示,取消外資對中資銀行股權占比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限制。
中信建投發布報告稱,目前在有外資大比例持股的7家上市銀行中,杭州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三家城商行的第一大股東是外資銀行,寧波銀行和上海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是外資銀行。五大行中,僅有交行、中行兩家的前十大股東中有外資銀行。
對外開放有利于中國銀行的健康發展,有助于提高銀行的公司治理能力;可向外資行學習防范風險的經驗。隨著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放開,五家有外資股東的城商行未來發展空間大;特色的中小銀行將迎來外資行入股潮。
2。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
解讀:這一開放措施同樣在去年11月由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進行過劇透。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現在中國的金融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完整,有一定的競爭力,也歡迎外來的競爭。這也能提升市場的能力和水平,也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些外資機構進入到中國,是按照中國內部的法律,享受國民待遇,跟國內的機構在一個平臺上競賽,這也應該得到鼓勵。
“對中國本土的券商也是有壓力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其原有的國外優勢能不能在中國市場上發揮還是有待檢驗的。在中國的合資機構有些不一定能超過國內的金融機構的?!鄙塾罘Q。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表示,持股比例放開,允許控股之下合作機遇增多。金融開放的第二個層次在于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中國金融環境具有特殊性,政策擬允許外資控股,合作機遇大于競爭,外資有望選擇優質的金融機構,加大股權投資力度,一方面保持對國內金融市場的跟蹤,同時享受較高投資收益。同時目前已有外資持股子公司的券商有望在層面加深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力。
“放寬控制權甚至允許100%控股,有利于減少中外資股東之間摩擦,提升管理效率,但與中資券商相同,外資投行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控股權,而是市場環境能不能承載多樣化商業模式?!敝行抛C券認為,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優勢發揮需要A股市場配套環境成熟和外匯管制放松,短期看,證券行業競爭格局不會因放寬持股比例限制而改變,長期隨著監管環境和市場環境改變,外資券商競爭優勢有望提升。
3。不再要求合資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是證券公司解讀:對于券商行業而言,放寬外資股比例限制,已經開始落實。2018年3月9日,證監會宣布修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并以《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重新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期限至4月8日。
證監會在管理辦法中,取消了“外資必須與內資證券公司合作成立合資證券公司”的限制,辦法的名稱由《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改為《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也正體現了外資由只能參股轉為可以控股這一重大改變。
根據現行的規則,外資合計持有上市內資證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過25%,持有非上市證券公司股份比例稍顯寬松,為49%。而修訂后的新規將這一比例限制大幅放寬到了所承諾的51%,外資合計持有上市及非上市證券公司的最高股權比例一致。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預計,此次放開后,外資在業務層面仍難有較大突破,合作的機遇大于競爭,外資有望選擇優質的金融機構,加大股權投資力度,一方面保持對國內金融市場的跟蹤,同時享受較高投資收益。目前合資券商已獲批的4家,分別為匯豐前海、東亞前海、申港證券和華菁證券,其中匯豐前海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出資比例5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49%,是內地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目前仍有18家合資券商設立事項處于審理中。
4。為進一步完善內地與香港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從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額度擴大四倍,即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從130億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每日額度從105億調整為420億元人民幣
解讀: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指出,互聯互通每日額度鮮有用盡,擴大額度用處不大,反而增加符合資格股份名單更有幫助。他又認為,MSCI納入A股的話,境外資金北上的需求較殷切,但剛開始時擴容的意義不大。
4月10日,滬股通凈流入26.40億元,當日額度剩余為103.60億元,剩余額度占比當日總額度的79.69%。深股通凈流入8.45億元,當日額度剩余為121.55億元,剩余額度占比當日總額度的93.50%。
港股通(滬)凈流入2.30億元,當日額度剩余為102.70億元,剩余額度占比當日總額度的97.81%。港股通(深)凈流入23.66億元,當日額度剩余為81.34億元,剩余額度占比當日總額度的77.47%。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啟動后,內地和香港兩地股份互聯互通除了受限于符合資格股份名單外,還設有每日交易額度:內地投資者可買賣105億元額度的港股;反之,香港及國際投資者則可每日買賣最多130億元的A股。
初期“港股通”曾設總額度2500億元的限制,“滬股通”總額度則為3000億元。直至2016年8月16日監管機構宣布啟動“深港通”時,同步宣布即日取消總額度限制,僅保留每日額度。而當時新設的“深港通”,同樣有每日南向105億元、北向130億元的交易額度限制。
事實上,除了2015年4月8日及9日南向每日交易曾用爆額度外,絕大部分時間額度都未有用盡。
而從“滬港通”推出之時,監管機構已預告將根據情況調整投資額度。在2017年6月,MSCI終于宣布A股成功闖關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之后,監管層就曾公開表示,會就額度情況作出適時調整。
5。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
解讀:在外資保險代理公司設立審批方面,根據保監會在2016年發布的《保險代理機構設立審批事項服務指南》,允許香港保險代理公司在內地設立獨資保險代理公司,申請人需滿足:經營保險代理業務10年以上;提出申請前3年的平均業務收入不低于50萬港元;上一年度的年末總資產不低于50萬港元。
在外資保險公估公司的設立審批方面,外資保險公估公司除了需要滿足于國內公估公司一致的最低實收貨幣資本金不低于人民幣200萬元、高級管理人員中應至少有一人持有《資格證書》、持有《資格證書》的公司員工人數不得低于公司員工總數的1/2等要求外,還應資信良好,經營保險損失鑒定、評估、理算業務10年以上,并在中國設有代表機構兩年以上。
如果與中國合資成立保險公估公司,除了外方投資者應滿足上述條件外,監管部門也對中方投資者提出了相關要求,包括資信良好,未受到國家主管部門和司法部門的重大處罰;提出申請前連續三年盈利;提出申請前一年的年末實收資本加資本公積金之和不低于人民幣500萬元。
6。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與中資機構一致
解讀:對于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經營范圍,監管部門有專門的限定。根據保監會此前引發的《關于印發我國加入WTO法律文件有關保險業內容的通知》,允許外國保險經紀公司跨境從事大型商業險經紀,國際海運、航空和運輸保險經紀及再保險經紀業務。允許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在上海、廣州、大連、深圳和佛山設立合資公司。允許上述公司從事大型商業險經紀,再保險經紀,國際海運、航空和運輸險及其再保險經紀業務;同時允許其在國民待遇的基礎上提供“統括保單”經紀業務。
自2006年12月11日起,允許外國保險經紀公司依法設立外商獨資保險經紀公司(除設立條件和業務范圍限制外,沒有其他限制)。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曉軍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可以加強競爭,以更專業的經紀服務來重塑中國保險業的銷售模式,讓保險消費的體驗更好。目前中國保險業的銷售主要就是保險代理人、銀保渠道、團險渠道等,而消費者對于保險業的不滿意很多是也是由于銷售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通過專業的經紀機構來重塑銷售的話,可能對整個保險業的服務會有比較大的提高。
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國還將推出5項金融開放措施:
1。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解讀:2007年8月9日,銀監會出臺了新規定《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允許海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國內信托公司,并規定,單個境外機構向信托公司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且其本身及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
隨后,外資進駐信托業漸入高潮,但這股風潮早已過去,從2015年開始,外資股東減持或撤離信托公司的現象頻現。
在金融租賃公司方面,根據在中國境外注冊的融資租賃公司可以成為金融租賃公司的發起人,不過需要滿足最近1年年末總資產不低于1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可自由兌換貨幣,財務狀況良好,最近2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等條件。目前已成立的金融租賃公司中,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占比達到七成。
2。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
解讀:所謂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指的是商業銀行債轉股實施機構,目前,五大行分別成立了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農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等。
去年8月,《商業銀行新設債轉股實施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發布,要求實施機構應當由一家境內注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作為主出資人,其出資比例不低于擬設實施機構全部股本的50%。
不過,目前五大行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均為其100%持股,為全資子公司。
而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理財公司,業內人士認為則指向資管新規要求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管子公司。
按照去年11月17日發布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為實現第三方獨立托管,過渡期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托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應當實現實質性的獨立托管。
隨后,招行在今年3月擬出資人民幣50億元全資設立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并表示在適當時機,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并在監管批準的前提下,可引進戰略投資者。
3。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
解讀:業務受限、網點少一直被視作外資銀行“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光大證券認為,一方面,我國對外資銀行業務的開放速度較慢,其中一些業務直到最近兩年才剛剛開放,比如國債承銷、企業債交易、保理和財務咨詢業務等。在開展各類業務之前,還需相關部門審批,這使得外資銀行錯過了我國銀行業大發展的“黃金期”。另一方面,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營業網點少之又少,覆蓋面窄,極大地抑制了其吸儲放貸的能力。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外行開設網點的審批較中資銀行更加嚴格,并且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外資銀行無法發揮其優勢,拖累了其盈利表現。
不過,過去一年,銀監會已經大幅對外資銀行的業務進行了松綁。
例如,在去年3月發布的《關于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明確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可以依法開展國債承銷業務、托管業務、財務顧問等咨詢服務業務,不需要銀監會的行政許可;同時,在華外資銀行可以與母行集團開展內部業務協作,為“走出去”的境內企業在境外發債、上市、并購、融資等活動提供一攬子的綜合金融服務。
今年2月,又取消了外資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托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被清算的外資金融機構提取生息資產等四項業務的審批,實行報告制。
4。不再對合資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單獨設限,內外資一致。
解讀:3月9日,證監會修訂《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開始公開征求意見,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逐步放開合資券商的業務范圍,不再局限于如投行等單一業務牌照。
就中國現有的合資券商來看,這些年的發展現狀并不盡如人意,業務范圍也多有限制。除了中金、瑞銀是全牌照合資券商之外,瑞信方正可在深圳前海開展經紀業務,其他合資券商如中德、東方花旗、一創摩根(現更名為“一創投行”)等都只能專注投行業務。
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范圍的雙重限制打破后,未來合資券商的戰略定位、展業模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有望化解,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認為,2016年本土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例平均為28%,而合資券商大都不允許從事經紀業務,極大限制了其盈利能力。從市場份額來看,合資總資產和凈利潤分別僅占全行業的1.1%和0.9%,投行業務的市場份額不到5%,經紀業務的份額更是低于1%。如果未來合資券商的業務范圍擴大,可能會對本土券商帶來一定競爭壓力。牌照完全放開的可能性或較低。
5。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要求
解讀:根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需要滿足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提出設立申請前1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等要求。
一般而言,能達到上述要求的保險公司經營規模和時間相對較長,經驗較為豐富,取消設立前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節省了公司設立的時間成本,無疑能夠吸引更多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其經營理念、產品與經營策略等都會有市場溢出效應,也將促進中資公司的轉型與發展。
除了上述11項金融開放舉措,經中英雙方共同努力,目前滬倫通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我們將爭取于2018年內開通“滬倫通”。
解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互聯互通(以下簡稱“滬倫通”)是深化中英金融合作,擴大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向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信心的一項重要舉措。
中英雙方過去兩年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了持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2017年3月22日,上海清算所(下稱“上清所”)倫敦辦事處宣告成立,這是其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辦事機構,兼具標志性與實踐性的重要意義。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郭凱提到,尚在探索之中的“滬倫通”需要一定的金融傳輸架構來支撐,上清所也將在上海與倫敦股票交易市場實現互聯互通中起到作用。
2017年12月16日,第九次中英經濟財經對話在北京順利麗行。在隨后収布的政策成果中,中英雙斱歡迎“滬倫通”相關操作性制度與安排的研究與準備工作取得的迚展,同意迚一步深入研究兩地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以存托憑證的斱式到對斱市場掛牌上市,以實現兩地市場的云聯云通。此外,中英雙斱同意加快推進準備工作,適時審視啟動“滬倫通”的時間安排。上證所交易部副總監方芳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首先要解決A股市場與海外市場面臨的交易機制上的差異,尤其以A股目前10%的漲跌停板以及T+1交易制度最為明顯,“歐美市場大多實行的是T+0制度,而國內采用T+1,在進行跨境連接時,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p>
此外,“要在限價方面進行改革,10%的漲跌停限制會影響價格發現,導致市場流動性下降。所以我們既要考慮改革的可行性,又要考慮根據市場流動性的不同做差異性交易的方法?!狈椒挤Q。
業內人士表示,就短中期影響來說,滬倫通將對A股構成實質利好,有可能與滬港通一樣刺激A股市場上揚。以滬港通為例,開通后A股出現了一波大幅上漲。因為市場預期,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引入更多的外資投資者,也將給A股注入新的活力,給A股市場上漲注入新的預期。而短期有望受益的將是估值較低的大型藍籌股和券商。就長期影響來說,在國際化程度提升的同時,A股的估值水平、市場估值結構也將逐漸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