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企業的問題,更是體系的問題
今年春節有倆禮物一定是最受歡迎的。一是茅臺的酒,另一是輝瑞的藥。最近又有個說法,“比炫耀性消費更炫耀的,是非炫耀性消費”。茅臺屬前,paxlovid屬后。
輝瑞藥走俏背后,留給我們一道思考題:中國醫藥產業的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
疫情三年,答案愈漸明朗。
從疫情爆發算起,我們就是全世界最重視防疫的國家。無論是口罩產線的快速布局,行程碼的全面覆蓋,還是核酸檢測、抗原檢測的及時落地,無一不證明我們信心、決心與能力。
然而,我們擁有出色的制造根基,但在抗病毒藥的核心問題上,仍有肉眼可見的后發劣勢——底層制造根基與頂層尖端研發間的失衡,實則就是中國醫藥產業當下所面臨的最核心的矛盾。
事實面前無須再糾結,我們要知差距方能后勇:輝瑞這類醫藥研發塔尖的大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其研發的疫苗和抗病毒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2021年,輝瑞的新冠疫苗Comirnaty實現367.81億美元的收入,達到當年公司總營收的45%,可以說憑借一己之力幫助輝瑞實現營收翻倍。雖然在2022年前三季度中,Comirnaty的營收占比下降至35%,但Paxlovid卻接棒爆發,創造170.09億美元,占總營收的22%。
輝瑞“藥王”稱號的背后,離不開3個關鍵點:
●決心,撞了南墻了不回?!穹e累,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衤肪€,開放的探索新技術。
常規來看,一款疫苗或者藥物從研發到上市都是5-10年的跨度,然而當初非典之持續了8個月,往里投入結果很有可能是血本無歸,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研發新冠疫苗和藥物需要決心。
所謂“血本無歸”,對輝瑞來說是有先例的。2003的非典,輝瑞就投入了特效藥的研究,結果因為疫情較短的原因無疾而終。是的撞了南墻之后它還不回頭,2020年它再次上陣。
投入冠狀病毒研發確實可能形成一定量的財富毀滅,但用辯證思維去看,至少積累了知識的無形財富,有一天沉沒成本終會被喚醒。輝瑞的Paxlovid而其中核心成分PF-00835231正是來自非典期間的積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一次次的“頭鐵”,一次次的積累,才有今天的藥王。
除了頭撞南墻的決心與積累,路線選擇同樣重要,能盡快推出產品的路線肯定是更好的,畢竟誰也不想拿錢打水漂,所以一開始輝瑞選擇做mRNA疫苗(輝瑞有很多其他技術路線選擇,例如它的13價肺炎Prevnar就是一款佐劑疫苗)。
選擇更快的路線,風險同樣不小。輝瑞新冠疫苗Comirnaty之前,從未有一款mRNA產品獲批上市,mRNA是新技術,存在賭的成分。為了增大賭贏的概率,輝瑞找到了它的“大聰明”德國BioNTech——專注mRNA技術,此前已有過合作——最終合作研發出新冠疫苗Comirnaty。
輝瑞的成功,對于中國醫藥產業至少有兩層啟示:
其一,戰斗本身就是更好的生活。
時至今日,幾位做投資的朋友都有一個很大的疑問:為什么像恒瑞醫藥、百濟神州這種2000億左右市值的中國創新藥的龍頭,在新冠面前毫無建樹,而處于醫藥第二梯隊的君實生物(VV116)和非上市藥企河南真實生物(阿茲夫定)卻有所作為?
透過上述3個關鍵點,我們應該會有所領悟。
當初PD-1靶點是萬人空巷,O藥(Opdivo)和K藥(Keytruda)的珠玉在前,眾多中國藥企都想分一杯“成熟套路”的羹,但殘酷內卷的事實讓為數不少的參與者變成了“大冤種”。而輝瑞作為全球頂級藥廠,卻在競爭者不那么多,失敗概率不小的新冠賽道,再造了一個輝瑞。
對比之下,你能看到兩種不同的企業哲學在碰撞:
1.戰斗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處于這個階段,戰斗是為了營收更高,利潤更高,市值更高,個人社會地位更高。
2.戰斗本身就是更好的生活——極少數企業處于這個階段,戰斗就是生活本身,挑戰新的靶點、mRNA等新的技術、突發的流行疫情、孤兒病等等其樂無窮,即使有時候它見不到中短期的收益,即使有時失敗了也能再戰,且其樂無窮。
為了利益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成功,但成功之后就會變得保守,缺乏再戰的動力。女真人和蒙古人是兩個鮮活例子.
女真人拿下北方之后,來自白山黑水的人們,迅速的在繁華享樂中腐朽,期間只有金兀術不舍的對趙老九搜山檢海。而女真腐朽后期拉起統一戰線的蒙古,不遠萬里四方出擊,鐵木真死后仍然完成2次西征,建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戰斗本身就是更好的生活,秉持這種哲學的企業或個人才能達到不可思議的頂點。
其二,創新是企業的問題,更是體系的問題
Paxlovid之于醫藥,就相當于茅臺酒之于消費。它是一款拳頭產品,但不是唯一產品。因為Paxlovid的諸多局限性(例如Paxlovid與高血脂、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藥物存在相互影響的情況)讓瑞德西韋、莫諾拉韋等替代品存在不小的市場。從結果來看,我們僅少了一款新冠神藥Paxlovid,但在背后卻是整體落后的唏噓。
疫情是塊煉金石。中國醫藥產業需要構建的是一個體系,這其中必然會出現龍頭,但其他公司也有值得關注的必要。本質而言,中國醫藥產業需要的是真正的百花齊放。
君實生物、真實生物、先聲藥業、前沿生物、眾生藥業等國產新冠抗病毒藥陸續上市,并形成真實效果,才是最好的結果。無論誰最終成為這一賽道的龍頭,對于中國醫藥產業而言都是絕對利好。
與此同時,在邏輯的更深處,我們必須冷靜:疫情對于中國醫藥產業的警示,仍處于開始的開始階段。醫藥研發之路,永遠是個以不確定性對抗不確定性的過程。這一過程里,中國藥企仍將要克服與迎接一系列挑戰,例如缺錢,缺人,以及與時俱進的政策支持。
創新藥是一個最燒錢的行業,但這個行業過往兩年的融資難度卻在不斷增大。疫情造成經濟層面的整體蕭條,讓資金開始更加謹慎的看待創新,甚至在港股已經出現大批量的創新藥“仙股”。中國創新藥想要真正的發展起來,就必須解決創新藥企業的融資難題。
其次是人才問題,中國創新藥的起點正是源自加入WTO后的專業人士海歸潮,可以說目前中國主流的創新藥企業幾乎都是當時回國的專業精英。不過,這也造成了國內創新管線扎堆的情況,在醫藥產業逐漸向mRNA、基因療法等新平臺轉移時,如何吸引更多新興的人才,這是如何創新的根本所在。
最后則是政策導向,憑心而論這些年創新藥的政策正在逐漸轉暖,從臨床獲批速度的加快,到專利制度的完善,中國創新藥的政策已經在逐漸向好。但截至目前,依然有許多環節值得開篇討論,創新藥依然需要更多的政策共振。
創新藥之于整個醫藥產業,猶如芯片之于整個半導體產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一個無法懈怠、無可回避的話題。
茅臺的酒之后,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藥。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